时间: 2025-08-01 22:5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2:58:26
“丢三忘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丢失了三个,忘记了四个。基本含义是指人记忆力差,做事马虎,常常忘记事情或丢失物品。
“丢三忘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形容人粗心大意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记忆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因此“丢三忘四”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注意细节,避免因粗心而造成的不便或损失。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轻微的责备或自嘲,它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因健忘而引发的小插曲,有时也会引起共鸣,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因为丢三忘四而忘记带重要的物品,比如有一次忘记带手机去上班,导致一整天都无法与家人联系,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丢三忘四,记忆的碎片随风飘逝。”
看到“丢三忘四”这个词汇,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忙碌的人在寻找丢失的物品,或者听到一个朋友在抱怨自己的健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atterbrained”或“forgetful”,它们也用来形容人的健忘和注意力不集中。
“丢三忘四”这个成语虽然简单,但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记忆力和注意力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时刻注意细节,避免因粗心而造成的不必要麻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语言在传达情感和经验方面的重要性。
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她经常~,打坏东西,青稞在锅里炒糊了,牛乳挤不干净,甚至割着草会把刀丢了。
1.
【丢】
遗留。
【引证】
《儒林外史》-我一生是个无用的人,一块土也不曾丢给你们。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1. 【三忘】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