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5:39
“尘没”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物体被尘土覆盖,以至于看不见或被遗忘。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物因时间的流逝或被忽视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原有的存在感和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尘没”常用来形容古老遗迹、历史**或人物的遗忘,如“这座古城已被尘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物被忽视或遗忘,如“那本书放在角落里,早已尘没”。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可能指文物被尘土覆盖,需要清理才能显现其原貌。
同义词中,“遗忘”强调记忆的消失,“湮没”强调被彻底掩盖,“埋没”则强调被掩盖且难以发现。反义词则表示从尘没状态中恢复,重新被人们注意到。
“尘没”由“尘”和“没”两个字组成。“尘”指尘土,“没”指消失或淹没。在古代汉语中,“没”也有沉没的意思,因此“尘没”可以理解为被尘土沉没,逐渐消失。
在文化上,“尘没”常与历史、记忆和遗忘相关联。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反映出人们对过去的态度,以及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重视程度。
“尘没”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哀伤和怀旧,联想到被遗忘的美好或重要事物。它提醒人们珍惜现在,不忘过去。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被忽视的物品或记忆,如老照片、旧书信,它们可能因时间的流逝而尘没,但偶尔翻阅时,又能唤起深深的情感和回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尘,悄然没过青春的痕迹,留下的,是心中不灭的记忆。”
视觉上,“尘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书籍、尘封的画作或废弃的建筑物。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尘土的声音,或是老唱片播放时的沙沙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dust over”或“forgotten”,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尘没”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时间、记忆和遗忘的深刻理解。在个人表达中,合理运用“尘没”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力。
1.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