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0:50
词汇“尸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尸”和“葬”。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尸葬”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尸葬”字面意思是指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埋葬的行为。其中,“尸”指的是人的遗体,“葬”则是指埋葬、安葬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尸葬”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庄重、悲伤的场景,强调生命的终结和死亡的仪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医学、考古学等,可能会更频繁地提及。
“尸”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最初指的是人的尸体,后来也用来指代死者的灵魂。“葬”字则源自古代的葬礼*俗,表示将遗体埋入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尸葬”这个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尸葬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和对尸葬有不同的俗和仪式,如土葬、火葬、水葬等。这些俗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
提到“尸葬”,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死亡、哀伤和庄重。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敬畏和思考,对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有更深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尸葬”这个词,但在参加葬礼或讨论相关话题时,这个词可能会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将“尸葬”融入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在寂静的夜里,
星辰见证了无数的尸葬,
每一颗尘埃,
都是过往生命的痕迹。
提到“尸葬”,可能会联想到墓地、葬礼进行曲等视觉和听觉元素,这些元素都与死亡和哀悼有关。
在不同文化中,尸葬的方式和意义各不相同。例如,在印度教中,火葬是常见的尸葬方式,而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可能采用水葬或天葬。
“尸葬”这个词虽然涉及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但它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终结的尊重和仪式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和历史。
1.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