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3:02
外表:指人或物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外观、外貌、外观特征等。它通常指的是能够被视觉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如颜色、形状、大小、装饰等。
外表一词源自汉语,由“外”和“表”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外”指外部,“表”指表面,合起来即指外部的表面。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或物体外在特征的常用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外表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外表被视为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外表也常常与审美观念、时尚潮流和社会期望紧密相关。
外表常常引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丑的排斥。它可能激发人们的羡慕、嫉妒或欣赏等情感反应。在个人表达中,外表也常常被用来传达某种情感或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或生活方式。例如,一个穿着正式的人可能被认为是专业人士,而一个穿着休闲的人可能被认为是随和的人。
诗歌: 外表如画,内心如诗, 光影交错,情感交织。 面纱之下,真实显现, 外表之美,内心之深。
视觉联想:看到外表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精美的肖像画,画中人物的面部特征和服饰细节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 听觉联想:听到外表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描述人物外貌的细腻语言,如“她的眼睛像深邃的湖水,皮肤如同细腻的瓷器”。
在不同语言中,外表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appearance”和“exterior”,法语中的“apparence”和“extérieur”,都与外表的含义相近。
外表是一个多面性的词汇,它不仅涉及视觉感知,还与文化、社会和个人情感紧密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外表的丰富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和生动地描述和理解人或物的外在特征。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表】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外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古者衣裘,以毛为里。按,古衣裘皆外毛,礼服必加裼衣其上。许所谓上衣也,故曰以毛为田,言有表,则毛在里也。”-表,上衣也。 、 《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 《论语》。皇疏:“谓加上衣也。”-必表而出之。 、 《庄子·让王》-中绀而表素。
【组词】
表裘、 表礼、 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