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8:12
“外蕃”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部落,通常带有一定的政治和地理含义。字面意思是指“外部的蕃属”,即不属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边远地区或其居民。
在文学作品中,“外蕃”常用来描述边疆的异族或外国,带有一定的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在口语中,这一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民族学,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理区域中的非**群体。
“外蕃”一词源于古代对边疆民族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边疆的非**群体。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降低,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学术讨论中。
在**古代,“外蕃”一词常带有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和管理的意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待外蕃的政策和态度也有所不同,从包容到排斥,反映了中央政权的外交政策和民族观念的变化。
对于现代人来说,“外蕃”可能唤起对古代边疆生活的想象,以及对不同文化和民族交流的思考。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历史的遥远感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历史学*或文化交流,可能会遇到“外蕃”这一词汇,用以描述古代**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疆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外蕃”来描绘异域的风情和民族的特色:
边关月冷,外蕃笛声远,
草原茫茫,马蹄踏破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边疆民族生活的画作,或是听到一段模拟古代边疆民族音乐的旋律,以此来增强对“外蕃”一词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barbarian”(野蛮人)或“foreigner”(外国人),但这些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情境与“外蕃”有所不同,更多地强调了文化和种族的差异。
“外蕃”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学*历史或进行文化研究时,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深入理解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蕃,草茂也。 、 《诗·唐风·椒聊》-蕃衍盈升。 、 《书·洪范》。传:“滋也。”-庶草蕃庑。 、 《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组词】
蕃茂、 蕃茏、 蕃华
众多。
【引证】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组词】
蕃多、 蕃庶、 蕃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