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0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06:06
抱令守律 的字面意思是指严格遵守法令和规则。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法律、规章的绝对服从和遵守,不越雷池一步。
在文学作品中,抱令守律 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非常守规矩,甚至到了刻板的地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某人过于拘泥于规则,缺乏灵活性和创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词汇则可能被正面使用,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同义词中,循规蹈矩 和 墨守成规 都强调遵守规则,但 墨守成规 更多带有贬义,指过于守旧,不愿意创新。反义词则强调不拘泥于规则,更加自由和灵活。
抱令守律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强调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现代语境中,其使用可能更加灵活,有时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抱令守律 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强调集体主义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强调遵守规则可能会被视为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刻板、不灵活的形象,有时也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激发对秩序和规则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非常抱令守律,比如在学校里严格遵守校规的学生,或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的员工。
在诗歌中,可以将 抱令守律 融入描述一个严格遵守规则的世界,如:
在这个世界里,
每个人都是抱令守律的奴隶,
规则如铁链,
束缚着每一颗渴望自由的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制服的人,严格按照规定的步伐行走。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严格、重复性强的音乐,来体现 抱令守律 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ick to the rules" 或 "adhere to the regulations",但这些表达没有 抱令守律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抱令守律 这个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强调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缺乏灵活性和创新。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同时也能够反思规则和创新之间的平衡。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时舍,便云我能平狱。
~的人也会犯错误的。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3.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4.
【律】
(形声。从彳(chì),聿(yù)声。本义:法律;法令)。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引证】
《说文》-律,均布也。 、 《易师》-出以律。 、 《尔雅·释诂》-律,法也。 、 《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 、 《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以律非故杀。
【组词】
律则、 律贯、 律科、 律度、 律纪、 律贯、 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