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2:35
封建割据: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封建制度下的地方势力割据”。在历史上,它指的是在封建社会中,地方领主或诸侯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封建割据一词源自**古代的封建制度,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权力分散和地方自治。
在**历史上,封建割据时期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社会动荡,如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些时期的社会背景复杂,政治斗争激烈,对后世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割据往往让人联想到混乱、冲突和不确定性,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在讨论现代政治体制时,我可能会用封建割据来比喻某些国家的地区自治问题,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写道:“封建割据的烽火连天,英雄豪杰各据一方,历史的篇章,由血与泪书写。”
想象一幅描绘封建割据时期的画作,可能是战马奔腾、旗帜飘扬的战场,或者是诸侯会盟的庄严场景。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战鼓和悲壮的号角声。
在西方历史中,类似的政治现象可以被称为“feudal fragmentation”或“feudal disintegration”,在中世纪欧洲,类似的割据现象也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封建割据是一个富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政治结构,也能在现代语境中找到应用。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表达和思考中的重要性。
1.
【封】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保章氏》-所封封域。 、 《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 、 《吕氏春秋·乐成》-使田有封洫。 、 《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组词】
封内,封外、 封守、 封界,封略、 封洫、 封畔
2.
【建】
(会意。从廴(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本义:立朝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朝律也。 、 《广雅》-建,立也。
【组词】
建法、 建中、 建极
3.
【割】
(形声。从刀,害声。本义: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同本义。泛指用刀截断。
【引证】
《广雅·释诂一》-割,断也。 、 《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 《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
【组词】
割鲜、 割烹、 割刀
4.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