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1:42
失节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失去节操或道德原则,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道德、伦理或社会规范上的堕落或背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失去某种秩序或节奏,例如音乐或舞蹈中的节拍。
“失节”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军事上的失败或背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道德和伦理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节”常指节操或道德原则,因此“失节”在社会和道德评价中具有负面含义。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道德和伦理标准的行为。
“失节”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不诚实和道德沦丧。它可能引发对个人品格的质疑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那些违背信任和承诺的行为,例如朋友之间的背叛或商业交易中的不诚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欲望的海洋中,他失节了,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岸边的誓言。”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ose one's integrity”或“betraya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道德或信任的丧失。
“失节”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用于描述道德和伦理上的严重失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道德判断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和多角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从而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