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4:07
囚梏(qiú g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囚”和“梏”。其中,“囚”指的是被关押的人,即囚犯;“梏”原指古代用来束缚犯人手脚的木制刑具,如手铐或脚镣。合起来,“囚梏”可以理解为被囚禁和束缚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处于极度限制或压迫的环境中。
在文学作品中,“囚梏”常用来比喻心灵的束缚或思想的禁锢,如“思想的囚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或历史相关的专业领域,它可能用来描述具体的刑罚或囚禁状态。
“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被关押的人。“梏”字则较晚出现,主要用于描述刑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囚梏”逐渐从具体的刑罚概念演变为更广泛的束缚或限制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囚梏”常与法律、刑罚相关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刑罚制度。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被用来比喻心理或思想上的束缚。
“囚梏”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联想到被限制、无法自由行动的痛苦状态。它可能引发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法律、历史或心理问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例如,在讨论历史**时,可以用“囚梏”来形容某个时期的严酷统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心灵的囚梏,在爱的光芒下逐渐消融。”
视觉上,“囚梏”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牢房、冰冷的铁链和无助的囚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沉重的铁链声和囚犯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mprisonment”或“bondage”,但它们更多地指向具体的囚禁状态,而不像“囚梏”那样具有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囚梏”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囚禁状态,还常用来比喻心理或思想上的束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和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囚】
(会意。从人在囗(围)中。本义:拘禁、囚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囚,系也。 、 《尔雅》-囚,拘也。 、 《诗·鲁颂·泮水》-在泮献囚。 、 《史记·始皇纪》-斯率囚。 、 司马迁《报任安书》-韩非囚秦。 、 《韩非子·难四》-景公乃囚阳虎。 、 唐·李朝威《柳毅传》-泾水之囚之至矣。
【组词】
囚阱、 囚解、 被囚;囚奴、 囚拘、 囚桎
2.
【桎】
(形声。从木,至声。本义:古代拘系罪人的木制脚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在手曰梏。-桎,足械也。 、 《易·说卦》。注:“手足各一木也。”-九家坎为桎梏。 、 《易·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 《周礼·秋官·掌囚》。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中罪桎梏。 、 《吕氏春秋·仲春》-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组词】
桎拲
给脚带上刑具。
【引证】
《山海经·海内北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