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19
“囚俘”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囚”和“俘”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被囚禁或俘获的人。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冲突或其他形式的对抗中被对方捕获并关押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囚俘”常用来描述战争或冲突中的悲惨场景,强调被捕者的无助和困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战争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史或国际法中,“囚俘”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战俘的权利和待遇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战俘”特指在战争中被俘的人,“俘虏”更广泛地指被捕获的人,而“囚犯”则指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人。反义词则强调了自由和释放的状态。
“囚俘”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意为关押;“俘”字则意为捕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囚俘”这个复合词,用来描述被捕获并关押的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囚俘”可能带有特定的历史和情感色彩。例如,在讨论二战期间的战俘时,这个词可能会唤起人们对战争苦难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囚俘”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惨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被剥夺自由、遭受苦难的个体,引发对战争和人权问题的深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囚俘”融入到对自由和束缚的探讨中:
在铁窗之后,囚俘的梦
飘向远方,渴望自由的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战俘营的场景,铁丝网和灰暗的营房。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缓慢的旋律,反映出囚俘的沉重心情。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prisoner of war”(战俘)和“captive”(俘虏),都与“囚俘”有相似的含义,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囚俘”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涉及历史和军事领域,还触及到人权和自由的深刻议题。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中的苦难和斗争,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1.
【囚】
(会意。从人在囗(围)中。本义:拘禁、囚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囚,系也。 、 《尔雅》-囚,拘也。 、 《诗·鲁颂·泮水》-在泮献囚。 、 《史记·始皇纪》-斯率囚。 、 司马迁《报任安书》-韩非囚秦。 、 《韩非子·难四》-景公乃囚阳虎。 、 唐·李朝威《柳毅传》-泾水之囚之至矣。
【组词】
囚阱、 囚解、 被囚;囚奴、 囚拘、 囚桎
2.
【俘】
(形声。从人,孚(fú)声。本义:俘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俘,军所获也。 、 《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以为俘聝。 、 《尔雅》。李注:“囚敌曰俘。”-俘,取也。 、 《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
【组词】
生俘、 俘斩、 俘系、 俘执、 俘敌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