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4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49:06
词汇“[札牍]”是一个较为古老且文雅的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身影。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札牍”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札牍”的字面意思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相当于现代的纸张。在古代,人们将文字刻写在木片或竹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就被称为“札牍”。
在文学语境中,“札牍”常用来形容古代文人的书写材料,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仍会提及“札牍”来指代古代的书写材料。
“札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札牍”逐渐被纸张所取代,但其作为古代书写材料的象征意义仍被保留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
在**古代,“札牍”是重要的书写工具,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的功能。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也是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提到“札牍”,我联想到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在木片或竹片上刻写文字的情景,那种专注和沉静的氛围让人感到一种古朴的美。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札牍”,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参观历史博物馆时,这个词汇常常让我对古代文化产生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札牍”:
古风悠悠,札牍上墨迹犹新,
千年流转,字字句句诉说着过往。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人在书房中,手持刻刀,在札牍上刻下诗句,四周静谧,只有刻刀与木片摩擦的声音,这种场景带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埃及的纸莎草、古罗马的蜡板等,也有类似的书写材料,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通过对“札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语言中的象征意义。这个词汇不仅让我对古代书写工具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启发我在现代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1.
【札】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札,牒也。 、 《后汉书·循吏传》-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 《汉书·郊祀志上》-卿有札书。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上令尚书给笔札。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 《太平御览》-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2.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