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07:14
徒刑:指法院判决犯罪者必须在监狱中服刑的刑罚,通常以年或月计算。徒刑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制裁,旨在通过剥夺犯罪者的自由来达到惩罚和改造的目的。
“徒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徒”指的是步行或行走,引申为服役或劳作,“刑”则是指惩罚。在古代,徒刑往往伴随着强制劳动,现代则更侧重于剥夺自由和改造。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徒刑的意义和执行方式有所不同。在一些国家,徒刑可能伴随着严格的劳动和教育改造,而在另一些国家,监狱条件可能较差,徒刑更多被视为纯粹的惩罚。
“徒刑”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联想到失去自由、孤独和痛苦。它也可能引发对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或与曾经服刑的人的交流中接触到“徒刑”这一概念,从而对其有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徒刑,是夜空中最暗的星,无声地诉说着自由的渴望。”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imprisonment”或“incarceration”,德语中的“Haft”,都有类似的含义,但在具体执行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差异。
“徒刑”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社会正义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分析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