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4:03
“俯首听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低下头来听从命令。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完全顺从他人的意志,毫无反抗地接受指示或命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权威或上级的绝对服从。
在文学作品中,“俯首听命”常用来描绘那些没有自主意识,完全依赖他人决策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缺乏独立思考或个性。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企业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下属对上级的服从。
“俯首听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俯首”和“听命”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俯首”指的是低头,表示尊敬或顺从;“听命”则是指听从命令。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多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的服从,后来扩展到更广泛的上下级关系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卑有序和等级制度,因此“俯首听命”在历史上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带有批评或反思的意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缺乏自主性和个性的人。在表达中,我可能会避免使用这个词汇,以免给人留下顺从或缺乏独立思考的印象。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需要“俯首听命”的情况,但我总是努力在服从和保持个人原则之间找到平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权威的阴影下,他俯首听命,心中却燃烧着自由的火焰。”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人低头站在权威人物面前,听从指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严肃的命令声和顺从的回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w and obey”或“submit to authority”,但这些表达没有“俯首听命”那种强调身体姿态的顺从感。
“俯首听命”这个成语在描述顺从和服从时非常有力,但它也提醒我们在尊重权威和保持个人独立性之间寻找平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对于准确传达信息和避免误解至关重要。
召诸将会,告以降敌之间。诸将愕然,以上将既复,乃俯首听命,遂连署降表。
惟教育总长,改任了汤化龙,交通总长,改任了梁敦彦。大家~,毫无异言。
1.
【俯】
(会意。从页(xié),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本义:低头)。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上》-俯而纳屦。 、 《公羊传·宣公六年》-俯而闚其户。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组词】
俯擗、 俯偻、 俯听、 俯鉴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
3.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4.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