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3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0:06
恫瘝在抱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恫(tōng)、瘝(guān)、在(zài)、抱(bào)。字面意思是指心中怀有深深的忧虑和痛苦,形容内心极度不安和痛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深切关怀和担忧,以至于内心无法平静。
在文学作品中,恫瘝在抱 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国家、民族或亲人的深切忧虑,如在历史小说或爱国诗歌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较为文雅和书面化。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个体或群体的深层次情感状态。
同义词: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焦虑不安 反义词:心安理得、无忧无虑、泰然自若
恫瘝在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国家大事,也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恫瘝在抱**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忧国忧民”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领导者的责任感和对公共事务的深切关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庄重。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日夜操劳的人们,他们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未来恫瘝在抱,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们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我们关怀。这种深切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恫瘝在抱心,
星辰见证了,忧国忧民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站在高山之巅,望着远方,眉头紧锁,眼中充满忧虑的领导者形象。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夜的寂静,只有心跳声和思绪的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eeply concerned" 或 "worried sick",但这些表达没有恫瘝在抱 这样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
恫瘝在抱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层次,增强我的文化素养。
1.
【恫】
悲痛;伤心。
【引证】
《说文》-恫,痛也。 、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 、 《诗·大雅·思柔》-哀恫中国。 、 《史记·燕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组词】
恫怨、 恫悔、 恫忧、 恫瘝
呻吟。
【引证】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关中俗谓之呻恫。
2.
【瘝】
病痛;疾苦。
【引证】
《书·康诰》-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组词】
瘝恫
疾苦。
【引证】
《农政全书》-民瘝不上闻,至此乎!如父老问所苦。
3.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4.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