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4:11
词汇“喜怿”是一个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喜怿”由两个汉字组成:“喜”表示高兴、愉快,“怿”表示喜悦、愉快。结合起来,“喜怿”指的是非常高兴、极其愉快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喜怿”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尤其是在古典文学和诗词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场合,仍可用来表达深层的喜悦。
“喜怿”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和正式文书中仍可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喜怿”常与节日、庆典等喜庆场合相关联,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喜怿”给人一种温暖、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让人联想到阳光、花朵和欢笑。
在个人生活中,遇到值得庆祝的时刻,如毕业、结婚或获得重要成就时,使用“喜怿”这个词可以增添一份文雅和深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喜怿生,花开满园笑语盈。”
想象一幅画面:阳光明媚的花园中,人们欢笑着,花朵盛开,这样的场景与“喜怿”的情感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cstatic”或“overjoyed”,但这些词汇在情感强度和文化内涵上与“喜怿”有所不同。
“喜怿”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添文学和情感的细腻度。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喜】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引证】
《说文》-喜,乐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 、 《素问·五远行大论》-其志为喜。 、 《诗·小雅·菁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嘿然大喜。 、 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保亦自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
【组词】
喜洽、 喜之不尽、 喜匆匆、 喜欢不杀、 喜上眉梢
2.
【怿】
(形声。从心,睪(yì)声。本义:喜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怿,悦也。 、 《广韵》-怿,悦也,乐也。 、 《诗·邶风·静女》-说怿女美。 、 《诗·大雅·板》。传:“怿,悦也。”-辞之怿矣。 、 《礼记·文王世子》。注:“怿,悦怿。”-是故其成也怿。 、 《汉书·萧何传》。师古曰:“怿,悦也。”-上不怿。 、 《史记》-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组词】
怿怿
悦服。
【引证】
《尔雅》。郭璞注:皆谓喜而服从-怿,服也。
【组词】
怿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