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2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22:27
底下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某物的下方或底部。它通常用来描述位置关系,表示在某个物体或表面的下方。
“底下”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含义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语言的发展,其用法和搭配逐渐丰富。
在**文化中,“底下”有时也带有隐秘或不为人知的含义,如“在社会的底层”可能指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
“底下”可能让人联想到隐藏、保护或安全感。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带有负面情感,如“社会的底下”可能指社会问题或不公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底下”来指示物品的存放位置,如“把垃圾桶放在厨房底下。”
在诗歌中,“底下”可以用来创造意象,如:
月光洒在湖面上,
湖底下,鱼儿轻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森林,树底下有小动物在活动。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宁静的夜晚,虫鸣从草丛底下传来。
在英语中,“底下”可以对应为“below”或“beneath”,用法相似,但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底下”是一个基础且多功能的词汇,它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非常实用。通过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1.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