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7:50
“书本气”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过于拘泥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或生活情趣。它强调的是一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态,可能表现为过分严肃、缺乏灵活性或创新能力。
“书本气”这个词汇源于对书本知识的尊重与对实践经验的忽视之间的对比。随着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这个词逐渐带有了贬义色彩,用来批评那些只知书本、不懂实际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能力的重视,“书本气”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批评那些只知读书、不懂变通的人。
“书本气”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有些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只知理论、不懂实际的人,可能会显得有些呆板和缺乏创新。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充满了书本气,虽然知识渊博,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案例的引入,这让我感到有些枯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本气”:
书页间飘散的气息,
理论的尘埃,
在现实的阳光下,
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视觉上,“书本气”可能让我联想到一间堆满书籍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水的味道。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和远处低沉的读书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okish”,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
“书本气”这个词汇提醒我们,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和灵活运用同样不可或缺。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只知书本、不懂实际的倾向,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