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0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00:04
由于“书根”这个词汇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书根”这个词汇可能是一个非标准的或特定领域的术语。从字面上理解,它可以指书籍的根源或基础,即书籍内容的起源或核心思想。
由于“书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或特定的社群中。例如,在文学批评中,可能会用“书根”来指代作品的深层主题或哲学基础。
由于“书根”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书”和“根”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形象地表示书籍的深层含义或基础。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群中,“书根”可能被用来强调书籍内容的深度和重要性,尤其是在强调阅读和理解的深度时。
对于我来说,“书根”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书籍深层含义的探索和理解的联想,带来一种寻求知识和智慧的情感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书籍或文学作品时使用“书根”这个词汇,以强调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文字的森林里,寻觅书根的踪迹,每一行诗句,都是思想的根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书籍和树根交织的图像,象征书籍内容的深远和连贯性。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深沉的乐曲,以表达对书籍深层含义的探索。
由于“书根”不是一个普遍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寻找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core of the book”或“essence of the text”。
“书根”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以强调书籍内容的深度和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传达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