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2:39
“格物致知”是一个源自**古代儒家思想的词汇,出自《大学》。字面意思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其中,“格物”指的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指通过这种探究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状态。
在文学中,“格物致知”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哲学和科学领域,它被用来强调通过实践和研究来增进知识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源自《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在儒家教育中,它被视为一种基本的学*和思考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意义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在现代汉语中保持其核心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学态度和方法。它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思考来获得知识,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有相似之处。
这个词组给我带来一种严谨和深邃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精神和努力令人敬佩。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经常尝试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深入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会通过多种角度和方法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格物致知,探真理之深渊,求知若渴,逐智慧之光芒。”
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灯光柔和,书籍环绕,他正专注地研究一本书,这种场景与“格物致知”的精神相契合。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中找到,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一个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与现代科学和教育的精神相契合。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不断追求深入理解和知识的真实性。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1. 【格】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