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4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40:14
汗液:汗液是指人体通过汗腺分泌出来的液体,主要由水、盐分、尿素、乳酸等成分组成。它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排汗帮助身体散热,保持体温的稳定。
汗液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古代汉语中的“汗”,意指人体分泌的液体。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许多文化中,汗液与劳动、辛勤工作紧密相关。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汗液来判断一个人的劳动强度和健康状况。
汗液可能引起一些负面的情感联想,如疲劳、不适或紧张。然而,它也可以象征努力和奋斗,尤其是在体育和工作中。
在炎热的夏天,我常常通过观察自己的汗液来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水分或休息。
在诗歌中,汗液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活力和不懈的努力:
汗水如雨,浇灌着希望的田野, 每一滴,都是奋斗的印记。
汗液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湿漉漉的额头、浸湿的衣物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汗水滴落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weat”,德语中的“Schweiß”,都指代类似的生理现象,但在文化和语境中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汗液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生理现象,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社会的多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
2.
【液】
(形声。从水,夜声。本义:汁,流质)。
同本义。
【引证】
《字林》-液,汁也。 、 《素问·调经论》。注:“精之渗于空窍,留而不行者为液也。”-人有精气津液。 、 《素问·腹中论》-鼻出清液。 、 《楚辞》-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 唐·李白《古风》-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组词】
泪液、 胃液;津液;唾液;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