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1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14:08
“失支脱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失去了支撑,导致结构松散、不连贯。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失去了应有的联系,导致整体结构不稳固或功能失调。
“失支脱节”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对事物结构稳定性的描述。在古代汉语中,“支”指的是支撑,“脱节”指的是失去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用于物理结构,也用于抽象的概念,如计划、故事等。
在**文化中,“失支脱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合”理念相呼应,即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失败、混乱和不稳定。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摇摇欲坠的建筑物、混乱的计划或不连贯的故事情节。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个项目因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工作失支脱节,最终影响了项目的成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时光如梭,记忆失支脱节, 往昔的片段,散落一地。”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座摇摇欲坠的桥梁或一座结构不稳的建筑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无序的声音,如混乱的市场或争吵的会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jointed”或“unconnected”,它们在含义上与“失支脱节”相似,都强调了事物之间的不连贯和不稳定。
“失支脱节”这个词汇在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仅适用于物理结构,也适用于抽象的概念,如计划、故事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3.
【脱】
(形声。从肉,兑(duì)声。本义:肉去皮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脱,消肉臞也。 、 《尔雅》-肉去骨曰脱。 、 《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 《列子·天瑞》-其状若脱。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矣。
4.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