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1:16
失效:指某种事物或机制不再有效或不再起作用,通常用于描述物品、系统、合同、协议等因时间、损坏、过时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继续执行其预定功能或职责。
失效一词源于汉语,由“失”和“效”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失”表示失去,“效”表示效果或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描述事物不再有效或起作用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失效的概念与技术进步、法律更新、产品过期等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效率和时效性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不可避免的衰退过程。
失效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通常与失败、损失、过时等概念相关联。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事物衰败的感慨,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创新和更新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电子设备失效的情况,比如手机电池突然失效,导致无法使用。这种经历让人意识到维护和更新设备的重要性。
诗歌:
时光如梭,岁月失效,
旧梦破碎,新梦未到。
尘埃落定,往事已老,
唯有心中,希望不倒。
视觉:失效可能让人联想到老旧的设备、破碎的物品、褪色的照片等视觉形象。 听觉:失效可能让人联想到电子设备突然停止工作的声音,或者机械故障的噪音。
在英语中,“失效”可以对应为“expire”、“invalidate”、“cease to be effective”等词汇。不同文化对失效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即事物不再有效或起作用。
失效是一个多面性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事物不再有效或起作用的状态,还反映了时间流逝、技术进步、法律更新等社会现象。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失效的多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效】
(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 、 《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组词】
效力;效绩、 效玺、 效己、 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