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3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0:02
“国无宁岁”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每一年都没有安宁,基本含义是指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国无宁岁”常用来描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战乱或政治动荡,如历史小说、战争题材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局势不稳定,或者用来比喻某个组织、家庭的内部纷争不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分析和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国步艰难”更侧重于国家前进的困难,“国难当头”则强调国家面临的危机。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与“国无宁岁”相反的积极状态。
“国无宁岁”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反映了古人对国家安定与动荡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含义——国家长期不安定——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国无宁岁”常常与历史上的战乱时期相联系,如春秋战国、三国时期等。这些历史背景加深了人们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和感受,也反映了社会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这个词组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忧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苦难和不安。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讨论国际新闻中的动荡地区,或者在历史学*中分析特定时期的政治局势。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无宁岁夜漫漫,星火燎原梦难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乱中的人们流离失所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或沉重的音乐来增强这种不安和动荡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a country in turmoil”或“a nation in chaos”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国无宁岁”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国家长期不安定的状态,它在文学、历史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和使用这个词组,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国无宁岁,民无安时。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4.
【岁】
(形声。小篆字形。从步,戌(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岁,木星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
【组词】
岁君、 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