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2:2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2:23:10
失语(aphasia)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的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而导致的一种语言障碍。患者可能会在理解语言、表达语言、阅读或书写方面遇到困难。失语并不影响智力,而是语言能力的丧失或受损。
失语一词源自希腊语“ἀφασία”(aphasia),由“ἀ-”(a-,意为“不”或“无”)和“φάσις”(phasis,意为“说话”)组成。在19世纪,随着对大脑功能的研究深入,失语作为医学术语被正式定义和使用。
在社会文化层面,失语可能被视为沟通障碍的象征,反映了社会对语言和沟通的重视。在一些文化中,失语可能与沉默、内省或深层的情感体验相关联。
失语这个词可能引起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涉及到沟通的困难,这种困难可能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立。它也可能引发对语言重要性的反思,以及对那些因疾病或损伤而失去语言能力的人的关怀。
在个人经历中,失语可能与亲人或朋友因疾病而失去语言能力的经历相关,这种经历可能加深了对失语症患者的同情和理解。
在诗歌中,失语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沉默或无法表达的情感:
在沉默的海洋中,我失语, 心灵的波涛,无声地涌动。 言语的船只,搁浅在唇边, 情感的灯塔,照亮无言的夜。
失语可能与静默的图像相关联,如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房间里,周围是散落的书籍和纸张,但没有任何声音。在音乐中,失语可能与缓慢、沉重的旋律相关,传达出沉默和无法表达的情感。
在不同语言中,失语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语言能力的丧失或受损——是普遍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失语被称为“afasia”,在法语中为“aphasie”,这些词汇都源自希腊语。
失语作为一个医学术语,不仅在专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些因疾病或损伤而失去语言能力的人表示同情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失语这个词帮助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复杂性和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