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5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55:46
哀悴(āi c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哀”表示悲伤、悲痛,“悴”表示憔悴、疲惫。结合起来,“哀悴”描述的是因悲伤或忧愁而导致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疲惫和憔悴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哀悴”常用来形容人物因失去亲人、爱情受挫或其他重大打击而显得精神萎靡、面容憔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憔悴”或“悲伤”等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医学,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状态。
“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悲痛;“悴”字则较晚出现,原意为瘦弱。两个字结合形成“哀悴”,描述的是一种因悲伤而导致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衰弱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哀悴往往与忠诚、坚贞不渝的爱情或深厚的亲情联系在一起,如古代诗词中常描绘的忠臣或贞妇因忧国忧民或守节而显得哀悴。
“哀悴”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忧郁的感觉,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无法言说的痛苦。它让人想到那些因不幸而变得沉默寡言、面容憔悴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亲友因长期的压力或不幸而显得哀悴,这种状态往往让人感到心疼和无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影哀悴,心事重重无人知。”
视觉上,“哀悴”可能让人联想到苍白的面容、无神的双眼;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哀伤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ary with sorrow”或“haggard from grie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哀悴”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状态,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悴】
(形声。从心,卒声。本义:忧愁,悲伤)。
同本义。
【引证】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人力雕残,百姓愁悴。
【组词】
悴民、 悴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