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1:5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1:55:53
哀恸:指深切的悲伤和痛苦,通常是由于失去亲人或经历重大损失而产生的情感反应。这个词汇强调了悲伤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哀恸常常被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父亲之死的哀恸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情感线索。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哀恸可能被简化为“悲伤”或“难过”,但在描述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哀恸这个词更能传达出情感的强烈和持久。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哀恸可能被用来描述 mourning 的过程,即个体对失去亲人后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义词:悲伤、悲痛、哀伤、沉痛
反义词:喜悦、欢乐、愉快
词源:哀恸一词源于古汉语,由“哀”和“恸”两个字组成。“哀”意为悲伤,“恸”意为极度悲伤。
演变:在古代文学中,哀恸常用于描述对国家或民族的悲痛,如《诗经》中的“哀我人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哀恸被视为对亲人去世的自然反应,也是孝道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化中,哀恸的处理方式可能更加个人化,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适应。
哀恸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失去、孤独和无助。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使人在悲伤中寻找意义和安慰。
在个人生活中,哀恸可能是一次亲人的去世,或是一个重要关系的结束。这种经历可能让人更加珍惜现有的关系,并学会在悲伤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诗歌:
在寂静的夜里,星辰低垂,
哀恸如潮水,淹没心扉。
月光洒落,照亮孤影,
回忆如风,吹散泪痕。
视觉:哀恸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墓地、枯萎的花朵。 听觉:哀恸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的音乐、哭泣声、风声。
在英语中,哀恸可以对应为 "mourning" 或 "grief"。"Mourning" 强调哀悼的过程,而 "grief" 更侧重于情感本身。在不同文化中,哀恸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人类对失去的共同情感反应。
哀恸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悲伤的情感,还反映了人类对失去的共同体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哀恸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恸】
(形声。从心,动声。本义:大哭)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 、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组词】
恸绝
极其悲痛。
【引证】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组词】
恸切、 恸泣、 恸怛、 恸恨、 恸悼、 恸醉、 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