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4:49
词汇“哀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献。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哀悫”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哀悫”可以理解为一种悲伤而真诚的情感或态度。
由于“哀悫”是一个古雅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用以描述人物的内心情感或行为态度。
“哀悫”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体词源不详。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古雅的特性,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文化中,“哀悫”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忠厚”和“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有关,强调在悲伤中保持一种真诚和克制的态度。
“哀悫”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情感体验,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哀思和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在现代生活中,“哀悫”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表达个人情感时,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典雅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悫”来表达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春风拂面,却带不走心中的哀悫,
岁月如梭,唯留一地落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独自凭栏,面对落花的画面,音乐上可能会选择一些古琴曲,如《梅花三弄》,来营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其他词汇或短语来实现。
“哀悫”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悫】
恭谨。
【引证】
《说文》-悫,谨也。 、 《荀子·非十二子》-共容悫。
【组词】
悫素、 悫讷
厚道;朴实。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 、 《荀子·非十二子》-高言谨悫。
【组词】
悫士、 悫直、 悫善、 悫实、 悫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