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0:16
放包袱: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字面意思,指的是将背着的包袱放下,比喻解除负担或压力。二是在戏剧或相声中,指的是演员在表演中适时地加入幽默或讽刺的元素,以引起观众的笑声或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放包袱”常用于比喻,如“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开始新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节的转折点。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指代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
同义词:释怀、解脱、放下、卸下 反义词:背负、承担、加重、累积
“放包袱”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实际的物理动作,即放下背着的包袱。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引申为比喻用法,用以描述心理或情感上的释放。
在中国文化中,“放包袱”常常与传统的“放下”哲学相联系,强调释放过去的负担,向前看。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以轻松、解脱的感觉,联想可能包括放下重担后的轻松感,或是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的喜悦。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经历重大变化后感到“放包袱”的时刻,比如结束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或是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光中,我放下了昨夜的包袱,轻装前行,迎接新的日出。”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放下沉重的背包,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轻松的音乐或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ed one's burdens”或“lighten the loa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放包袱”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常用,也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3.
【袱】
妇女的包头巾。
【引证】
元·方回文-首取帛为袱,体用衾自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