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0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07:28
包袱底儿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包裹或包袱的最底层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它通常指的是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或问题,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
在文学作品中,包袱底儿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或不为人知的过去。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隐藏的缺点或问题。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心理学或人际关系时。
包袱底儿 这个词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包裹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层面,用来形容隐藏的事物。
在文化中,保持面子和隐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包袱底儿** 这个词在描述个人或集体的隐藏问题时非常贴切。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秘密的感觉,可能会引起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朋友或家人之间讨论彼此的包袱底儿,以增进理解和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包袱底儿 来比喻内心的秘密:
心中的包袱底儿, 深藏不露,岁月长河中。 一旦揭开,泪光闪烁, 是爱,是痛,是过往的歌。
想象一个古老的包裹,布满灰尘,打开时发出吱吱声,这可以与包袱底儿 的视觉和听觉联想相结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keleton in the closet" 或 "hidden agenda",都用来形容隐藏的秘密或问题。
包袱底儿 这个词在描述隐藏的秘密或问题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反映了文化中对隐私的重视,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袱】
妇女的包头巾。
【引证】
元·方回文-首取帛为袱,体用衾自裹。
3.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