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3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6:28
“人困马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马都感到非常疲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长途跋涉或连续工作后,人和动物都极度疲劳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人困马乏”常用来描绘战争、旅行或艰苦劳动后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和疲惫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大量体力和耐力的活动后的疲惫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训练或比赛后的疲劳情况。
“人困马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旅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或旅行,而是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疲劳。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体力和耐力的重视,尤其是在军事和农业活动中。它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疲惫和无奈,联想到了长时间努力工作或旅行后的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在一次长途自驾旅行后,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感到人困马乏,但看到美丽的风景,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闪烁,人困马乏的旅人,在梦中寻找归途。”
视觉上,我联想到夕阳下疲惫的旅人和马匹;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呼吸声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g-tired”或“exhausted”,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传达了极度疲劳的意思。
“人困马乏”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疲劳,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毅力。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疲劳和疲惫的状态。
俺这两口儿三日不曾吃饮食,人困马乏。
马步三军没了气力,~。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困】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困,故庐也。
3.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4.
【乏】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
【引证】
《说文》。按,容也。从反正,推事。受矢者为正,避矢者为乏。-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 《仪礼·大射仪》-凡乏用革。 、 《仪礼·乡射礼》。注:“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乏参侯道。
无功伏安,电抗性伏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