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7:05
“仪物”一词通常指的是用于仪式或典礼的物品,这些物品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功能,用于增强仪式的正式性和庄重感。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仪物可能包括祭坛、神像、礼器、服饰、徽章等。
“仪物”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种正式场合中使用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仪物的种类和意义各异。例如,在**教文化中,*、圣经等是重要的仪物;而在传统文化中,龙袍、玉玺等则是皇权的象征。
“仪物”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神圣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仪式的正式性和重要性。它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敬畏。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被展出的古代仪物深深吸引,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也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仪物”融入描述古老仪式的场景:
在月光下,古老的仪物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祭司的低语在夜风中回荡,
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布,
都是时间的见证,历史的篇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仪式的画作,其中仪物被细致地描绘,呈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美感。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仪式中的低沉吟唱或钟声。
在不同文化中,仪物的种类和意义差异显著。例如,在印度文化中,神像和花环是重要的仪物;而在日本文化中,神社的鸟居和御守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仪物”一词不仅涵盖了具体的物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仪式和象征意义。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