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1:19
文禽:字面意思是指有文采的鸟,通常指羽毛色彩斑斓、形态优美的鸟类。在文学中,文禽常被用来象征美丽、优雅或某种特定的情感。
文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文”字常用来形容有文采、有文化的事物,而“禽”则是鸟类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禽逐渐被用来特指那些外观美丽、有文采的鸟类。
在**传统文化中,文禽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孔雀象征吉祥和美丽,鹦鹉象征智慧和学识。这些象征意义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禽一词往往带给人美丽、优雅和和谐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以及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文禽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公园里看到的一群孔雀,它们的羽毛色彩斑斓,令人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文禽:
春风拂过绿柳枝,
文禽翩翩舞花间。
彩羽轻摇映日光,
一曲清歌醉人心。
文禽让人联想到色彩斑斓的羽毛和悦耳的鸟鸣声。在视觉上,它可以是一幅描绘孔雀开屏的画作;在听觉上,它可以是一段录制鸟类歌唱的音频。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rnamental bird”或“exotic bird”,这些词汇也强调了鸟类的美丽和装饰性。
文禽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丽鸟类,还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素养。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