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1:53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旨在纪念188*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当时工人们为了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
在文学中,国际劳动节可能被用来象征劳动者的团结和斗争精神。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简单地称之为“五一”,并用它来指代假期或休息日。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劳动法,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劳动权益和历史**。
同义词:劳动节、五一节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对比“资本节”(假设存在的节日,庆祝资本积累和企业家精神)
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它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工人的历史,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庆祝劳动者的节日。
在许多国家,国际劳动节不仅是庆祝劳动者的日子,也是反思劳动条件和权益的时刻。在一些国家,这一天还会有游行和**,以表达对劳动权益的支持。
国际劳动节通常让人联想到团结、斗争和劳动者的尊严。它也可能唤起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现代劳动条件的关注。
在我的国家,国际劳动节是一个公共假期,人们会利用这一天与家人朋友相聚,或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际劳动节作为主题,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劳动价值的赞美。
想象一幅画面:工人们手持标语,在阳光下**,背景音乐是激昂的进行曲,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传达国际劳动节的精神。
在不同国家,国际劳动节的庆祝方式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欧洲,这一天可能会有*的游行和,而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休闲和家庭团聚的时机。
国际劳动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不仅纪念了历史上的工人*,也提醒我们关注现代劳动者的权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和文化的脉络。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劳】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焱(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
同本义。
【引证】
《庄子》-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 《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组词】
劳心焦思、 劳民、 劳民动众、 劳师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5.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