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3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33:40
国际主义是一个政治和社会概念,强调超越国家界限的合作与团结。它倡导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支持、平等和共同利益,反对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国际主义通常与全球性的问题解决、和平维护和人权保护相关联。
国际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inter”(之间)和“nascor”(出生),意指跨越国界的出生或起源。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
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国际主义强调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它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有关,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中。
国际主义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它代表着合作、和平和共同进步。然而,它也可能被视为对国家主权的威胁,特别是在强调民族主义和本土文化的社会中。
在个人生活中,国际主义可能表现为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如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或支持国际慈善机构。
在诗歌中,国际主义可以被描绘为一种超越国界的爱的力量,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internationalisme”和德语的“Internationalismus”,国际主义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具体的使用和强调点可能有所不同。
国际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全球合作和共同利益。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和实践国际主义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学*和应用国际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全球事务,促进和平与繁荣。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