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5:1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5:15:42
国际公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测量标准系统,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制定并维护。它基于七个基本单位: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开尔文(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光强度)。国际公制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以便于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和计算。
国际公制起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最初是为了统一法国国内的度量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全球接受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系统。19*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这一名称。
国际公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标准化和精确性的需求。它在科学研究、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公制给人的感觉是精确、可靠和普遍适用。它代表了人类对精确度和一致性的追求,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提及国际公制,但我们的许多活动都依赖于它,例如购买食品时看到的重量单位、驾驶时使用的距离单位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光在秒的缝隙中穿梭, 一米的距离,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国际公制,连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精确的尺度,编织了科学的梦想。”
国际公制可能让人联想到实验室中整齐排列的仪器、精确的刻度线和科学家的专注表情。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实验室中仪器发出的滴答声或科学讲座中精确的数据报告。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国际公制的基本单位和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名称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法语中,“kilogramme”表示千克,而在德语中,则是“Kilogramm”。
国际公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对精确度和一致性的追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掌握国际公制的概念和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深入学国际公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准确和有效地沟通。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4.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