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5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53:26
剩馥残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剩余的香气和残留的油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虽然已经过去或用尽,但仍然留有美好的痕迹或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剩馥残膏 常用来形容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或美好记忆的持久影响。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深刻或持久的影响时,人们可能会使用它。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历史或文化价值的持续性。
同义词:余韵、余香、余辉、余音 反义词: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一扫而空
剩馥残膏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文学和哲学。它的使用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文化中,剩馥残膏 强调了事物的持久影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持久记忆和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温馨、怀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虽然已经过去但仍然留有美好痕迹的事物。它激发人们对美好记忆的珍惜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观一些历史古迹时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虽然历经岁月但仍然保留着历史痕迹的地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古道边,夕阳下,
剩馥残膏,岁月长。
风中传来,旧时歌,
时光流转,情未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建筑或遗迹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老的音乐或风铃的声音,增添一种历史的韵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ngering fragrance" 或 "lasting impress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剩馥残膏 那种古典和诗意的韵味。
剩馥残膏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但它富含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剩】
(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
同本义。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清·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
【组词】
剩员、 剩语、 剩货
2.
【馥】
(形声。从香,复声。本义:香,香气) 同本义。
【引证】
宋·苏轼《千秋岁》-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组词】
馥馥
香气散发。
【引证】
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 宋·黄定《鹧鸪天》-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宴。
3.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4. 【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