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6:44
词汇“去末归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去除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回归到事物的根本或本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回归本源、追求实质的态度和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去末归本”常用来形容人物或情节的发展,强调从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核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去末归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对于事物本质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广泛,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去末归本”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重视,这与儒家强调的“实事求是”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契合。在社会实践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追求真实、本质的东西,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稳重和深思。它让我联想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入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去末归本”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纷繁的世事中,我愿去末归本,寻找那最纯粹的真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复杂的城市景观前,闭上眼睛,内心回归到宁静的自然之中。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简单、节奏缓慢的音乐,让人感受到回归本质的宁静。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或“cut to the chase”,都强调了直接触及问题核心的重要性。
通过对“去末归本”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追求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有深入思考的*惯,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信臣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
将明画一之法,大布惟新之命,陶甄化源,~。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3. 【归】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