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2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22:38
去本趋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去掉根本,追求末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是过分关注细节或次要的事情,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去本趋末 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文学创作。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关注琐事而忽视大局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战略的企业行为。
去本趋末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去其本而趋其末,是谓去本趋末。”这个成语自古代就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根本而只关注表面现象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本末”的概念,即事物的根本和末节。去本趋末 反映了人对于做事方法和态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强调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分清主次,不要被琐事所困扰。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忘记初衷的人。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过分关注文档的格式和排版,而忽视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去本趋末 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花开花落,岁月匆匆,
去本趋末,人心易蒙。
追寻真理,莫忘初衷,
本末分明,方能从容。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茂密的森林中迷失方向,只关注脚下的每一片叶子,而忘记了远处的山峰。这种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去本趋末 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
去本趋末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核心,不要被次要的细节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趋】
(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走也。 、 《礼记·王藻》-走而不趋。 、 《礼记·曲礼》-帷薄之外不趋。 、 《庄子·胠箧》-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 《聊斋志异·促织》-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 、 宋·苏轼《教战守》-步趋动作。
【组词】
趋蹑、 趋行、 趋走、 趋风、 趋趋、 趋拜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