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9:07
啼唤: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啼”通常指动物或婴儿的哭声,尤其是指鸟类的叫声;“唤”则指呼唤、叫唤。结合起来,“啼唤”可以理解为动物或婴儿的哭叫声,或者更具体地指鸟类的鸣叫声。
“啼”和“唤”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古代文献中,“啼”常用来描述动物或人的哭声,而“唤”则表示呼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啼唤”这个词,用来描述动物的叫声,尤其是鸟类的鸣叫。
在**传统文化中,鸟类的啼唤常被赋予吉祥和预兆的含义。例如,鸡鸣通常被视为新的一天的开始,而鸟类的啼唤在诗歌中常用来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啼唤”这个词给人一种自然、生机勃勃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晨的宁静、自然的和谐以及生命的活力。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乡村的清晨听到过鸟儿的啼唤声,那种声音让我感到宁静和放松,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诗歌: 晨光初现,鸟儿啼唤, 唤醒沉睡的大地, 绿叶轻摇,花儿微笑, 新的一天,充满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hirp”或“tweet”,这些词更具体地指鸟类的叫声。在不同的文化中,鸟类的啼唤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但它们都与自然和生命的活力有关。
通过对“啼唤”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描绘了动物的叫声,还蕴含了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唤】
(形声。从口,奂(huàn)声。本义:呼,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唤,呼也。 、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
【组词】
唤门、 唤应、 唤字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