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5:19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仅要听一个人说了什么,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即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与其言论相符合。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评价人物的品行或诚信度。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他人注意不要只听表面的话,而要关注实际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力或个人诚信的问题。
同义词: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反义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言而无信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察其所安”,意在强调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其真实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言行一致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诚信和真实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个人的品行和诚信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和信任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全面,不要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而要关注实际的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和朋友,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而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听其言,观其行, 诚信之光,照亮心房。 言出必行,行必果, 美德之花,绽放不凋。”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说话的同时,他的行动在背景中展现,形成对比。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沉稳的声音在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强调行动比言语更重要。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成语或谚语,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要全面,不要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而要关注实际的行动。这个成语也帮助我形成了更加稳重和信任的交流风格。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自以为举世可欺,~,殊不知肺肝如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4.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5.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6.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7.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