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2:30
干支:干支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法,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组合起来,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干支常用于描述时间,如《红楼梦》中的“甲辰年”。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干支来表达特定的年份,如“今年是庚子年”。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天文学等领域,干支用于精确地记录和研究历史**的时间。
同义词:纪年法、天干地支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
词源:干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不仅用于纪年,还扩展到纪月、纪日和纪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和影响:干支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被广泛应用于风水、命理、节日庆典等方面。
情感反应:干支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影响:在表达时间或历史时,使用干支可以增加语言的文化底蕴。
经历或故事:在春节期间,家人会根据干支来预测新一年的运势,这是一种传统的*俗。
诗歌:
甲子轮回六十载,
岁月悠悠似水流。
干支纪年传千古,
文化瑰宝永流传。
视觉联想:干支可以联想到古代的日晷、星盘等天文仪器。 听觉联想**:在传统音乐中,可能会听到与干支相关的元素,如古筝曲《流水》。
对应词汇: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有类似的“纳卡沙特拉”系统,用于纪年。
理解:干支不仅是一种纪年法,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重要性*:在学中文和了解**文化时,掌握干支的概念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