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0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02:50
“太平军北伐”是指19世纪中叶,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中,太平军向北方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扩展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并最终统一**。
在历史学术语境中,“太平军北伐”通常指代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具体历史**。在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反抗、革命或战争的残酷。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较少被提及,除非在讨论历史话题时。
“太平军北伐”这一词汇源自近代史,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界和相关文献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这一历史**的标准术语。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太平军北伐”通常与农民起义、社会动荡和民族觉醒联系在一起。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人民对变革的渴望。
这一词汇可能引发对战争残酷性、牺牲和英雄主义的联想。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能唤起对历史悲剧的同情和对变革力量的敬畏。
在个人经历中,这一词汇可能在与历史爱好者的讨论中出现,或者在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时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太平军北伐的号角,响彻云霄,唤醒沉睡的灵魂,追逐自由的光芒。”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的片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太平军北伐”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鼓声、士兵的呐喊和战场的硝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革命军北进”或“起义军北上”,这些词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达相似的历史**和情感。
“太平军北伐”作为一个历史术语,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3.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4.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5.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