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6:03
词汇“炙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炙脍”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炙脍”由两个字组成:“炙”和“脍”。
结合起来,“炙脍”指的是烤制的细切肉,通常指美味的烤肉。
在古代文学中,“炙脍”常用来形容美味的食物,尤其是在描述宴会或美食的场合。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古风文化中仍可见到。
“炙”和“脍”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炙脍”这个组合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淡出日常使用,但在文学和古风文化中仍保留其地位。
在**古代,炙脍是贵族宴会上的常见美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和贵族生活的高雅。
提到“炙脍”,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宴会场景,感受到一种古典的优雅和美食的诱惑。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常用“炙脍”这个词,但在描述古代风格的美食或宴会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增添文雅的氛围。
在创作古风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炙脍”来描绘古代宴会的场景,如:“夜幕降临,宫灯初上,宴席间,炙脍飘香,琴声悠扬。”
结合古代宴会的图片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炙脍”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描述烤肉或美食的,但具体词汇和用法会有所不同。
“炙脍”是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和古风文化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
2.
【脍】
(形声。从肉,会声。本义:细切的肉、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脍,细切肉也。 、 《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 、 《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 、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组词】
脍切
把鱼、肉切成薄片。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飞刀脍鲤。
【组词】
脍鲤;脍刀、 脍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