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4:35
“以怨报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德”。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即别人对你好,你却用恶意或伤害来回应。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那些忘恩负义、心胸狭窄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那些不知感恩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人的道德行为和情感反应。
同义词“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都强调了对恩情的忽视和背叛,而“以德报怨”则是“以怨报德”的反义词,强调用善意和恩德来回应怨恨。
“以怨报德”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怨报德,不仁也。”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公正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以怨报德”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批评那些不知感恩、心胸狭窄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如失望、愤怒和悲哀。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影响人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以怨报德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们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恩如海,他却以怨报德来。”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是悲伤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意思是用恶意回报那些帮助你的人。
“以怨报德”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批评不道德行为的工具,也是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概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以怨报德,不仁。
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