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03:46
“僧残”一词源自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僧侣在修行过程中因违反戒律而受到的惩罚或状态。字面意思是指僧侣因犯戒而受到的残缺或不完整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或程序来象征性地表示。
在文献和专业领域中,“僧残”一词的使用较为正式和专业。它通常出现在讨论戒律、僧侣生活规范以及仪式的文本中。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人物的内心冲突或道德困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或学术讨论中。
“僧残”一词的词源直接关联到的戒律体系。随着在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传播,这个词的使用和解释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始终与僧侣的戒律遵守和修行状态相关。
在文化中,“僧残”一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对僧侣个人的警示,也是对整个僧团纪律的维护。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规范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对于信仰的人来说,“僧残”可能引起一种严肃和敬畏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戒律和个人的道德责任。对于非徒,这个词可能引发对规范和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参与或研究相关活动时。例如,在阅读文献或参与**仪式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寂静的寺庙中,僧残的身影映照着月光,诉说着戒律的沉重与心灵的挣扎。”
视觉上,“僧残”可能让人联想到寺庙中孤独的僧侣身影,或是某些**仪式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寺庙的钟声或是僧侣诵经的声音。
在其他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僧残”的词汇,但类似的戒律和惩罚概念在不同**体系中都存在。
“僧残”一词在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僧侣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戒律的维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术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1.
【僧】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引证】
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组词】
僧行、 僧众、 僧录司、 僧雏、 僧寮、 僧居、 僧衲、 僧靿袜儿、 僧正、 僧官、 僧纲、 僧腊、 僧伽梨
2.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