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7:04
“寻源讨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寻找事物的根源和本质。这个成语强调深入探究事物的起源和根本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文学作品中,“寻源讨本”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专业领域,如科学研究或历史学,这个成语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同义词:
反义词:
“寻源讨本”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语境和含义有所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寻源讨本”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尊重。这种思想在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励人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一种严谨和认真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人们,他们的工作对社会和知识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使用“寻源讨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例如,在研究一个历史**时,我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寻源讨本,溯流而上,
探寻真理,不畏风浪。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古代学者在书房中深入研究的画面。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段古典音乐,如古琴曲,传达出深沉和内省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t to the bottom of something”或“dig deep into the roots of something”,都强调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寻源讨本”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事物,还鼓励我在解决问题时采取严谨和系统的方法。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表达我的思想和观点。
1.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2.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
3.
【讨】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讨,治也。 、 《玉篇》-讨,诛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 《左传·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