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2:32
“博洽”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知识广博且精深,通达多方面的学问。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学术或知识领域内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博洽”常用来形容学者的学识渊博,如“他是一位博洽的学者,对古典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使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学术讨论或教育界,它是一个常用的词汇。
同义词:渊博、广博、博学、精通 反义词:浅*、肤浅、无知
同义词中,“渊博”强调深度,“广博”强调广度,“博学”强调学*的全面性,“精通”强调在某方面的专业程度。反义词则反映了知识浅显或缺乏的状态。
“博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博”意为广泛,“洽”意为深入、通达。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博洽被视为学者的重要品质,反映了儒家文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者全面发展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仍然被用来评价专业人士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
“博洽”一词给人以正面、尊敬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学识和专业性。它鼓励人们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学术追求的象征。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教授因其博洽的学识而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博洽在学术界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洽”:
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如鱼得水,
博洽的学识,如同星辰璀璨。
每一页书卷,都是他探索的足迹,
博洽的光芒,照亮了求知的道路。
视觉上,“博洽”可能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排列整齐的书籍,或是学者在书桌前专注研究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翻阅书页的沙沙声,或是学者讨论时的深沉语调。
在英语中,“博洽”可以对应为“erudite”或“well-read”,这些词汇同样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在使用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博洽”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不仅描述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承载了文化对学者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博洽”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洽】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洽,沾也。 、 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 、 《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 、 《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
【组词】
洽濡、 洽润、 洽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