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5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56:57
“作客”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到别人家里去拜访,通常是指受到邀请,作为客人去别人家中做客。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人的私人空间中作为客人受到接待。
在文学中,“作客”常常用来描述一种社交活动,可能伴随着温馨的氛围和人际交往的描写。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加随意,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拜访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学或酒店管理,这个词可能涉及到更正式的接待和招待规范。
同义词:拜访、做客、访问 反义词:招待、接待、款待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拜访”可能更加正式,而“做客”则更加随意和亲切。反义词则强调了主客关系的另一面,即作为主人接待客人。
“作客”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作”(做)和“客”(客人)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就已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文化中,“作客”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涉及到礼仪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传统的作客行为通常伴随着礼物和礼貌的交流,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礼尚往来”原则。
“作客”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馨和愉快的,因为它涉及到与亲朋好友的互动和共享时光。这种联想可能源于对家庭和社交活动的积极体验。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我被邀请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家作客,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我们重温了旧时光,分享了彼此的生活变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作客”:
春风拂面,作客桃花源,
笑语盈盈,共饮一江春。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装饰温馨的客厅,壁炉旁摆放着舒适的沙发,柔和的音乐在背景中轻轻播放。这就是“作客”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一种温暖和放松的氛围。
在英语中,“作客”可以对应为“visiting someone's home”或“being a guest”。不同文化中,作客的礼仪和期望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通过对“作客”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社交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仅是描述一个行为,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和礼仪的桥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作客”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融入不同的社交场合,并传达出恰当的情感和意图。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