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5:44
冬箑夏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物品或行为不合时宜,即在不适宜的时候使用或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冬箑夏炉 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决策。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开玩笑或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解。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市场策略或产品设计时,可能会提及以强调时机的重要性。
同义词:不合时宜、时过境迁、过时 反义词:恰到好处、适时、合时宜
冬箑夏炉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中国文化中,冬箑夏炉 反映了人们对时宜的重视。这种观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穿着到饮食,再到社会活动和政治决策。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困惑和不适。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错误时间做出错误选择的人,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不解和好笑。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看到朋友在炎热的夏天还穿着厚重的毛衣,我就用“冬箑夏炉”来形容他的行为,大家都笑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冬日的扇子轻轻摇,
夏夜的炉火暖暖烧。
时宜不合笑语多,
冬箑夏炉情何了。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在雪地里拿着扇子扇风,或者在炎热的夏日里围着火炉取暖。这样的场景既滑稽又引人深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a snow shovel in the desert”(在沙漠中使用雪铲),虽然不如“冬箑夏炉”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不合时宜的概念。
冬箑夏炉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式来描述和批评那些不合时宜的行为。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时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左春右秋,冰虫之见,生今反古,是~,乌乎能。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箑】
[方言] 扇子
【引证】
扬雄《方言》-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组词】
箑蒲
3.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4.
【炉】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火炉。
【引证】
《说文》-鑪,金鑪也。 、 《声类》-炉,火所居也。 、 《左传》-邾庄公废于鑪炭。 、 《淮南子·齐俗》-鑪橐埵坊。 、 《韩非子》-奉炽炉,炭火尽赤红。 、 清·张潮《核舟记》-左手抚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