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2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22:59
冬箑夏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冬天用扇子,夏天穿皮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行为与时节不符,或者比喻做事不合时宜。
在文学作品中,冬箑夏裘 常用来讽刺那些不识时务、行为古怪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非常不合常规或不合时宜。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冬箑夏裘 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冬箑夏裘,非爱也,时之所宜也。”原意是指根据时节选择合适的衣物,后来演变为形容行为不合时宜。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顺应天时”,即行为应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冬箑夏裘**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观念,强调行为应符合时宜。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滑稽和荒谬的感觉,因为它描述的行为显然是违背常理的。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或者那些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决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人在冬天坚持用冷水洗澡,这种行为可以比喻为冬箑夏裘,因为他的行为显然与大多数人的*惯不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冬风凛冽扇轻摇,夏阳炙热裘衣裹。 世间多少冬箑夏裘事,皆因一念错时宜。
想象一个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挥动着扇子,或者在炎热的夏日里穿着厚重的皮衣,这种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荒谬和滑稽。这种场景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喜剧电影中的搞笑情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aring a fur coat in summer”或“using a fan in winter”,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如冬箑夏裘。
冬箑夏裘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对顺应自然和社会规范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化内涵和语言的细微差别。
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於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1.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2.
【箑】
[方言] 扇子
【引证】
扬雄《方言》-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组词】
箑蒲
3.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4.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